2015年3月27日

當全世界的高等教育越來越普及,我們做了什麼準備?

這期經濟學人報導了全球高等教育普及化與美國化,檢討這當中是否真的為社會帶來益處以及可能的改善方法。而這些問題,除了對我們似曾相似外,卻也值得我們省思台灣高等教育和年輕大學生們的未來。(The Economist: The world is going to university)


過去二十年內,全球高等教育入學比率(global tertiary-enrolment ratio),也就是適齡入學學生人口在念大學的比例(share of the student-age population at university),從14%上升到32%。這比率超50%的國家,更從5個升到54個。

一般來說,高等教育制度可以分為歐系與美系:在歐系中,大多數學校獲得的資源與地位是相近的;而美系中,則採用市場機制,也就是研究表現出色的,可以有較高資源與學術地位。而在這高等教育快速成長的趨勢中,大多數國家是採用美系制度。但同時,全世界花費在大學的資金也快速成長。OECD國家,高等教育支出占GDP從2000的1.3%,到近期1.6%;美國更到達2.7%。學費也在20年內,平均漲了2倍!學生貸款更將近1.2兆美元,超過信用卡貸款和車貸金額。

對個人來說,這樣的成長是可以理解。現在和未來許多工作會要求大學以上學歷,而美國大學生的報酬率仍以到平均15%。但對社會來說,這樣的高支出有帶來成果嗎?就研究來說,是的。全球20個最常被研究引用的大學,有19個在美國。但就教學成果來說,卻是否定的。研究指出45%的美國大學生在前兩年沒有實際獲得;而在國際算術與讀寫的評分中,美國表現也不理想且還在下降中。這樣的結果,部分源自於學校僅獎勵和評估教授的研究表現,而不是教學成果。此外,在一項近期研究中,業界入錄名校畢業生的原因,不是因為它的教學品質和學習成果,而是因為名校嚴格的入取標準。

近期部分美國州立大學、國際大學(包含亞洲)已開始採用一致性的測驗來評估大學生或研究生的學習成果,做為改進參考。另一方面,對國際大學及線上大學這種方式更是可以顯示出其教學成果,來招攬學生。

回過頭來看,我們似乎早就搭上這個"高等教育爆量的世界潮流"。而現在及未來的畢業生們,不只面臨國內同儕的競業競爭,而國際上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加上未來越來越多的工作將被機器或電腦取代也是明確趨勢。就個人而言,認清自己的能力、興趣、與定位,隨時注意外界趨勢做好準備是一件很重要的任務;就制度而言,看清世界趨勢,認清在地挑戰,及早全面性的制度調整也不容忽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