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藥物都是化學物質,都是人們企圖干涉、改變或對抗自然與疾病的產物。不論是西藥、中藥或偏方,差別只在西藥是濃縮純化過,可能使用所謂現代科學的方法,驗證過效果與副作用,中藥是依據他們幾千年的經驗與獨有的哲學,歸納出來的套餐,而偏方是人們的某些信念、信仰或習慣的自創療法。因此,所有的藥物都有可能的後遺症與副作用。沒有那種,隨便吃都不會出事的藥物。連天然的食物都會過敏或副作用,何況是藥物。
是頭痛醫頭?是治標還是治本?並不是說治標就一定不好,而是治本,真正的病才會好。不論是西醫中醫,都是有這樣的分別,重點是目的是什麼,並且相對於副作用的風險這樣值不值得。例如車子電瓶沒電,暫時借別人的車發動這是治標,但是要充電或換電瓶才是治本。咳嗽、發燒,關節痛都是症狀,先給病人止咳糖漿、止痛藥、退燒藥是治標,是讓病人舒服,維持正常生活的品質;但是肺炎、扭傷這些才是疾病,要治療這些病因,或等身體自然痊癒才會真的好。
某些藥或處置是過渡性的戰術性支持掩護,某些藥才是戰略性攻擊主力。延伸上一段,對某些病來說,要等治根的藥發揮作用可能要幾天,可是在這中間病人可能就會有生命危險。例如一位因肺炎感染而敗血症休克的病人,他的病根是肺炎感染,可能需要用抗生素把細菌殺死,才會真的好,但是抗生素要發揮效果可能要兩三天的時間,期間病人可能就因為敗血症而休克,甚至停止呼吸心跳。因此,可能必需要先插管供給氧氣,維持呼吸,使用強心劑維持血壓和心跳,使其它器官不會因沒有充足血液供應而壞死,來「掩護」抗生素援軍發揮藥效。
因此藥物不是吃多就好,或都不敢吃。而是要依照需求和目的,並且評估相對地風險、後遺症及副作用,再使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