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在特輯專刊「買藥像買飲料,是誰的錯?」中,調查台灣民眾到藥局買藥一如與到雜貨店買飲料一般,並未對所購買的藥物效用、副作用與使用方式試圖詳細詢問;而一般藥師也沒有習慣將主動提供藥物資訊。
其實每一次的看病與買藥都能成為一種學習管理健康的過程。不論是醫師、護理人員或是藥師,都能提供一部分與這次生病有關的資訊,使自己能更進一步掌握自己的健康與身體。媒體或網路上所獲得的醫療知識,往往是生硬難懂、片斷不完整,或是過於強調特殊案例,甚至可能是錯誤或以教育為名的廣告行銷。有時民眾接受了這些似是而非的醫療資訊之後,形成了先入為主的觀念,反而造成民眾對於醫護人員的不信任,及溝通時的誤解與衝突。
醫療高度專業化的今天,不同科別的醫師彼此可能不了解彼此的專業;不同領域的醫師、護士與藥師彼此著重的訓練與知識也不相同。民眾有時獲得最新的醫療新聞資訊,甚至可能是非專精於那個學門的醫療人員所不知的。然而,醫學上最新的,卻又不一定是最好的,因而往往又需要專門的醫療人員協助民眾理清真正適合的處置。
民眾們不妨化被動為主動,積極管理自己的健康,將自己取得的醫療資源與醫療人員做良性的互動與溝通,從中學習醫療保健的相關知識,進而選擇對自己最好的治療與保健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