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看過"美麗境界",你可能聽過"納許均衡",但這和我有什麼關係,和醫療又有什麼關係?答案是:了解你在什麼賽局,才能做出適合的決策應對
"博奕論",或稱"賽局理論"是一門分析賽局中彼此應對的經濟理論,被廣泛應用到政治、軍事、外交、商業、運動等等。這裡筆者試著應用賽局基本概念來說明日常生活中的醫療現象,而在之後的文章,對於現今醫療困境提供未來可能的思考方向。
(以下數據都是基於筆者的假設而非真實數字。實際應用上,需收集確切相關資料並計算,才能獲得準確的預測)
為何醫師都加入健保...?
在開設健保之初,尚未如現在緊縮支出時,假設A醫師與B醫師同時在思考是否加入健保架構,下圖是他們心中預計不同方案的報酬:橘色是A醫師,而綠色是B醫師。賽局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同時進行,也就是在不知道對方會怎麼做的狀況下做的對策;另一種則是已有固定先後順序,或是可以選擇順序進行的賽局。這裡是屬於"同時進行的賽局"。
假設A醫師認為B醫師會加入健保,則他會選擇加入健保(6>4)。因為民眾被強制納保,看病便宜,且民眾不一定能分辨醫師的能力有何不同,特別是急重症或內外婦兒科,A醫師加入健保才能有較高收入。
若A醫師維持自費,病人可能都跑去看較費用便宜的B醫師,即使自費收費較高,整體收入反
而下降。而B醫師,則因為吸收了較多病人,總體收入大幅上升。
若A醫師認為B醫師會維持自費,則他還是會選擇加入健保(20>12)。原因如上述。
接下來是B醫師:若B醫師認為A醫師會加入健保,則同樣會選擇加入健保(6>4)。原因同上述。
若B醫師認為A醫師會維持自費,則會選擇加入健保(20>12)。原因同上述。
最後在雙方不清楚對方會怎麼做的情況下,都選擇了"加入健保"。這就是"納許均衡"(Nash Equilibrium)。特別的是,可以發現對A醫師來說,不論B醫師怎麼做,都會加入健保,而對B醫師也一樣。這個現象叫"支配性策略" (Dominant Strategy),就是不論對方怎麼做,都不會改變自己的做法。
在這個賽局中,我們也可以發現,有一個納許均衡,雙方都有支配性策略,並且是選擇對雙方都是比較不好的結局。因為如果大家都維持自費,反而雙方收入都是較高的。這樣雙輸的現象,就是常聽到的"囚犯困境賽局"。(Prisoner's dilemma)
但是,那為什麼有什麼有些醫師或像醫美診所就是維持自費呢?原因是他們身在不同的賽局。如下圖,醫學美容的成效是病人自己可以清楚知道的,因此技術或口碑會造成民眾是否願意付較高的費用的原因。保守假設,若自費美容是不同的客群,並不會影響健保收入,這時的納許平衡改變了。這時的雙方的支配性策略都是"維持自費",而結果是雙贏的局面,也叫做"非困境賽局" (No Dilemma Game)
接下來我們看看為什麼即使現今健保支出已經緊縮,許多醫院還是想做評鑑升級成醫學中心。因為雖然做評鑑要花大錢,升等成醫學中心,可以得到較高或較多健保給付,而品牌效應也吸引較多民眾;維持現狀,除了分不到健保大餅,更可能流失病人到其它醫學中心。因而,結果是另一個"囚犯困境賽局",即使如果大家都維持現狀可能大家都好過一點。
這裡可以看到納許均衡的威力,即使明知另一個方案可能比較好,較是會選擇雙輸的方案,因此叫"支配性策略"。此外,可以注意到幾個這裡造成困犯困境的特徵:
- 健保預算固定,所以A增加收入,B就大幅下降
- 民眾無法明確分辨產品或服務有何不同
- 民眾可以輕易在A和B之間轉換
- 買方壟斷市場,也就是健保
接看下來,看看其它不同的典型賽局…
若某地區人口聚集且缺乏大型醫療資源,A醫院和B醫院分別思考是否要蓋新醫院,或是觀望一陣子後再找比較好的地點或時機。下圖是假設性的結果,可以發現有兩個納許均衡:A先蓋,B後蓋;B先蓋,A後蓋。兩個均衡的結果不同,一個是A有利,一個是B有利。這是"先行者賽局" (First Mover Game)。
A住院醫師和B住院醫師在想要不要和總醫師抗議,值班數太多…
可以發現也有兩個納許均衡,兩個都抗議或都不抗議,但這次雙方結果相同。不同的是,這裡值班數越少越好。我們可以看到,如果兩個都不抗議,就都10班;但如果只有其中一人抗議,總醫師可能就幫他減少一些值班,但多出來的就要另一個人值。如果兩個都抗議,也許總醫師就幫他們值一些,所以兩個值班數都下降。這是"保證賽局"(Assurance Game),也就是雙方會選擇和對方一樣的,以免變成最慘的那一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