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服務高度分科與醫院大型化的現今社會,醫護人員漸漸地成為照護病人的一個螺絲丁 。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能夠獨自完成醫治病人的任務。甚至與一般公司行號相同,醫護人員的行為也反映著醫院管理者的心態、目的、價值觀以及其所設計出的醫務系統的執行狀態。因而在某個程度上,選擇醫院變得比選擇醫師更為重要。因而這系列文章,初步規納了五點指標,提供大家選擇醫院與診所時的參考。
三、告知說明
看病,不只是為了獲得治療服務或是來買藥買產品的。在高度專業化的現代醫療中,很多時候,民眾更希望獲得足夠的醫療相關資訊。因此,優良的醫療院所提營造一個環境,使得民眾能從醫師、護士、藥師、社工、心理師、甚至行政人員等等工作人員,得到足夠的資訊。因此,民眾能觀察下列四點來評估醫院對於「資訊」產品的品質。
解釋病情與治療方案:
醫護人員解釋的內容與方式,是否能讓人了解?是否充滿了令人困惑的專有名詞,或是不願解釋?在令人慌張或不安的就醫時刻,醫護人員清楚地解說,在某個程度上,也是另一種的心理支持,特別是在需要將生命交給一個陌生人之時。而醫護人員的解說方式,時常與醫院的教育與風氣有關,因而,觀察醫護人員的解釋方式,也能間接了解這個醫院究竟是不是設身處地為病人著想。
說明預防與平時保養:
許多疾病,需要長期控制與保養;或是能夠預防復發的。要了解一個醫院是不是提供所謂「全人」的照護,不只是醫治當下的症狀與疾病,而是提供後續完整的治療,就需要從這方面的說明來了解。
提供轉診與介紹醫師:
當民眾不滿意這個醫院的服務,或是醫院本身能力不足時,是否能適時並主動提供適合的轉診資訊與服務?還是任由病人自行「逛醫院」或變成「人球」?這牽涉兩件事:一是醫院必需能虛心評估自身的能力,提供病人最適合的服務;二是要由民眾自行轉院或尋找其它醫療資源,勢必是困難的多;若是由醫院能提供這方面資訊,不只能較少時間與金錢的浪費,也能減少病情被延誤的機會。
提供個人病歷複製本:
每個民眾都有要求拿到病歷複製本的權利,不只能做為自身管理健康的參考,也能做為未來醫院診治的依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