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療服務高度分科與醫院大型化的現今社會,醫護人員漸漸地成為照護病人的一個螺絲丁 。幾乎再也沒有任何一個醫師能夠獨自完成醫治病人的任務。甚至與一般公司行號相同,醫護人員的行為也反映著醫院管理者的心態、目的、價值觀以及其所設計出的醫務系統的執行狀態。因而在某個程度上,選擇醫院變得比選擇醫師更為重要。因而這系列文章,初步規納了五點指標,提供大家選擇醫院與診所時的參考。
四、病患安全
在1986年有名的哈佛研究顯示美國醫療傷害發生率,約為3%,也就是每平均每100個住院病人就有3人可能會造成醫療傷害,而其中約七成是非過失造成的傷害,也就是並非醫師不注意造成的傷害。這樣的傷害往往是與醫療作業或管理系統的缺失而造成。因而近年來病患安全成為政府與醫院重要推行的政策。不論是病歷或醫囑電子化,減少筆跡的誤認等等防呆機制或是標準作業程序的推行,都是為了將這些大家不願意看到的事件降低與減少。這裡提供幾個點,給民眾在選擇醫院時,觀察與參考該醫院是否具有基本的病人安全作為。
醫護人員會確認病人身分:
不論是醫師看病、護士或藥師發藥、還是檢查室檢查,醫護人員是否會核對或確認病人的身份。這是所有醫療關係的起點,也是不出錯的起點。一旦出了問題,不只是吃錯藥,甚至開錯刀都有可能!
提供安全的活動空間:
醫院身為醫療服務場所的提供者,自然需要確認病患活動空間的安全性,特別是醫院空間裡活動的,常是行動不便或反應較慢的病人、老人或小孩。不論是防滑的衛浴設備、行走方便的階梯或電扶梯、明亮的照明設備等等,都是需要隨時維護與維持的地方。
藥袋上的標示清楚及正確:
民眾看病,不只是在醫院門診就診或是住院治療而已。回家之後的服藥,常常才是治療的開始。若是藥袋上的標示不清或很難理解,對於時常需要服用到四五種以上的慢性病人或老人,出錯機率真的很高,甚至引起嚴重副作用的也不在少數。因此,醫院若能將藥袋的文字標示明確,甚至以圖示的方式表達,讓眼睛不方便,或教育水準不高的民眾也能一目了然,便是十分貼心的作為。
醫院對病患申訴的回應:
只是事前的預防有時仍可能發生意料之外的事件,即時事後的補救和檢討,不只能將傷害降到最低,也能預防同樣的事件再次發生。很多的傷害事件,都是累積許多小小步驟或流程而造成的。醫院若能嚴肅看待病患的申訴,不論或大或小,有時可能就能提早預知預防不幸的事情發生。這不只是「奇檬子」的問題,而是能抓出「細節裡的魔鬼」的行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