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性低血壓,為一種症狀表現,可能為正常生理的短暫失調,也可能因潛在疾病
常見原因如下:
自律神經失調:
- 自律神經,經由調節心跳、血管收縮,以維持血壓。因而,會造成自律神經失調的疾病,如:糖尿病、帕金森氏症、腦中風、脊髓損傷、胸部或頸部曾接受過放射治療等,都可能較容易發生
脫水或靜脈回流不良:
- 常發生一般健康大眾,於激烈運動後、重量訓練不當,或是蹲姿、坐姿、久站固定過久
藥物:
- 降血壓藥物、利尿劑、部分攝護腺肥大藥物、精神科藥物等,於剛開始服藥時,特別是老年人或長期臥床的病人,需要觀察是否有相關症狀
心血管疾病,如:心律不整、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包膜炎
貧血或大量出血
內分泌異常,如:腎上腺功能不足
姿勢性低血壓,本身雖無立即之危險;雖然對於高風險的族群,如:老人、孕婦、行動不便、使用抗凝血劑的民眾,則可能因為幾秒鐘眼睛發黑、短暫昏厥、或失去平衡而摔倒受傷
如果有姿勢性低血壓的情形,可以由以下方式調整:
- 建議改變姿勢時,如:由坐姿轉換到站立,需動作較慢;從床上起身時,可以先坐一段時間,沒有頭暈,再站立
- 避免久坐、久蹲、久站
- 可考慮使用彈性襪,增進腿部血液回流
- 養成運動習慣,增加自律神經、血液循環、肌肉等的調節
- 如果症狀頻繁或嚴重、造成昏厥昏倒、合併胸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或為高風險族群,如:老人、孕婦、行動不便,建議就醫進一步評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