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

化被動為主動、打破醫療與社區界線 - 減少高回診急診病患的實驗性作法


在急診室工作過的朋友,對這樣故事應該不陌生:A先生,是位酗酒、無固定住所的遊民朋友,常因感冒、喝醉、胸悶、外傷等情形時常到急診,也許1-2天就一次。而在寒流或颱風來時,也可能找個不舒服的理由來急診或住院當作遮風避雨的地方,但可能因而常和醫護人員或其它病患起爭執口角。這當中的醫療費用則由社會福利相關的資金幫忙支付。紐約時報近日報導了一個目前美國政府和民間正在實驗但似乎有效的做法來減少這樣的急診人次和醫療支出。(Health Care Systems Try to Cut Costs by Aiding the Poor and Troubled)

上述的故事在美國也時常發生。在美國遊民朋友的醫療由政府保險Medicaid支付,由於他們的生活型態,常有酗酒、慢性病、藥物成癮、外傷、憂鬱等情形,時常來往醫院或將醫院當作第二個避風所。而這個目前在25州試行的方案,就是化被動為主動,讓醫院組成醫療或社工小組直接去關懷和幫助這些朋友,例如:協助他們找到可以久住的地方、協助和提醒慢性病的治療和追縱檢查…等。這個方式在小問題變成高成本的大問題時,先行預防處理。

起初幾個實驗計畫看不出什麼短期成效和費用下降,不過最近Minnesota州的Hennepin County Medical Center則報告平均下降了11%的相關醫療支出。而費用下降最大的原因部分來自於超過250遊民有了長期住所。不過這樣的計畫能不能持續或擴大還需要政府或保險公司的支持,例如提供居住協助的服務。

這個報導讓我想到臨床中,除了遊民朋友,還有很多不願出院的老人家或家屬不願臥病的病患出院,部分原因是來自於無法照顧,不論是經濟上或是能力上。而這樣的情形有時也真的影響到其它急需床位的病患、增加不必要的健保支出、和已經吃緊的醫護人力。雖然目前醫院多有出院準備服務,在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之前,也無法完全解決這樣的情形。

或許未來想降低醫療費用、疏解醫療人次,不能只聚焦醫療或醫院本身,而是打破醫療和社區的界線,增強整體社區照顧網絡和社工支持系統,健全整體醫療供應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