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月11日

生命與生活--現代醫學的兩難

用古代人的話:生命是肉、生活是靈;用現代人的話:生命是硬體;生活是軟體。

電腦零件損壞時,我們只要去買個新的零件,甚至順便update個最新cpu或是3D顯示卡。只要軟體能相容,愛怎麼改就怎麼改。如果使用電腦的時間中,大部分都用來處理軟硬的bug,相信很多人乾脆重買個新的。可惜人體內的器官不是模組化的零件,能隨時汱換;而人生也不能重灌,只會不停地累積暫存檔。

隨著科技的進步,維持生命在某程度上變得不是那麼難。只是當大部分的人生都只花在維持生命時,真正在生活的時間也就少了。醫護人員的角色,在這裡弱化了。醫護人員所受的訓練,只是在維持生命,不是選擇生活。能決定的,只有自己與親友。

每一個人在家中都有他獨特的意義。在醫院中,可以見到七八年間不停進出醫院的老人,生命的百分之七八十的時間都在醫院,其中清醒的時間,可能不到一半。然而對其家人來說,這一點時間就足夠了。從另一個角度,這位老人家他自己的意思呢?生命中超過一半的時間都在挨針,插管或急救,如果他清醒著,他會怎麼想呢?

自由,就是擁有選擇的權利,卻也帶來需要為選擇負責的義務。在面對生命這種強烈衝擊情感的選擇,人們常會失去方向。若是再加上病狀變化的不確定性,每天,醫院裡都上演著面對著不確定的選擇。包括醫護人員,沒有人能百分百預測病人是否能醒來;沒有人能預測救好之後,會過著什麼生活;也沒有多少人願意面對選擇錯誤的後果。若是更現實一點,你願意花多少時間,多少金錢,來維持生命。這不只是每個病人與家屬所需面對的選擇,也是政府或健保局分配有限資金時所需做的選擇。

生命是硬體;生活是軟體。 一台好電腦,是能承載好軟體,做出強大便利或多采多姿的功能。這樣簡單的選擇,在面對生命時,卻是難以承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