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需要住院的肺炎,還是一般的鼻竇炎,大家都可能吃或打抗生素。只是為什麼明明自己感覺好了,卻還是要繼續吃一或兩週呢?
當抗生素前幾天將細胞殺掉了一定的量之後,我們的症狀基本上應該會好很多。然而,這時,可能還是有一些「殘黨敗兵」躲起來等著反攻。因此必需用完整個療程,將細菌殺光光。
抗生素用不完全的風險,除了細菌殺不乾淨,再來就是抗藥性的問題。其實我們對抗細菌,不單純只靠藥物,我們自身的免疫系統一樣要參與。藥物能殺掉絕大部分的細菌,然而少部分有抗藥的細菌則需要我們身體自己解決。所以,要殺就要一次給它死光光。不然,我們只是在幫它「練兵」。
想像這樣的劇情:100隻細菌,1隻有抗藥性,有抗藥性的比例為1%。藥物殺99隻,身體只要負責殺一隻。如果殺不完全,剩10隻,還是1隻抗藥性的留下來,這樣有抗藥的比例為10%。這時身體要負責殺10隻,如果殺不完又讓它長出100隻,這時有抗藥性的就有10隻了。
那這個「一週」還是「二週」的療程是怎麼出來的呢?怎麼不是「三週」?這部分有點是長期的經驗法則,因為基於人道與倫理上的關係,沒有人敢實驗試試看用短一點,看「病人會不會比較容易復發」!所以再一次,我們又能看到醫學不完全是科學的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