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4日

如何知道自己是否適合當醫生?

由於台灣社會與歷史發展的關係,加上過去穩定豐厚的薪水,醫師在過去是許多家長與學子的第一志願。不過許多諸如健保、醫師人數、醫病關係、社經環境等等體制與系統上的變革之後,這個職業已慢慢逐漸褪去老一輩的色彩。

幾十年來台大醫學系一直都還是第三類組的第一志願。然而,在選擇志願之前,學子與家長們最好能再多了解這個職業的性質。其實不只是醫師,諸如:律師、會計師、建築師等此種高度專業化、證照門檻高與政府管制多的職業都最好能多方打聽後,再做決定。因為這些職業特性,在各國都是進入門檻高、修業時間長、且轉業門檻也高。

雖然不同的科別,工作性質與方式有些許的不同。醫師的職業本質上就是照顧人們,並且是受苦的人們,包括:病人與家屬。所以,自己的個性上最好是能是至少不排斥與人相處或交友。而如果個性比較獨善其身的話,可能需要考慮一下,是不是適合。照顧人不可能只動一張嘴,因此醫師工作方式,與護士一樣,許多都是體力性工作,需要跑來跑去,長期站立。有些科別在輪班或緊急時,甚至可能連如洗澡洗臉之類的每日個人衛生問題,都不太可能顧到。若是期待當個坐辦公桌白領階級的朋友,可能需要考慮一下。

除了這些特質之外,醫師的職業變化和現在其它多數職業是大同小異。全球化的時代,工作時數長、報酬下降或不變、市場M型化、家庭功能降低……等等發生在中產階級的變化,也同樣在醫師身上。而醫院管理學的發展近年來急起,將工業革命一百多年以來的管理變革在短短十幾年間應用到醫院管理上,對於原來在醫界執業的前輩與懷抱家長期待的學子自然會落差很大。且不能否認地,即使近十多年來持續降薪,醫生平均收入仍是相對較好、相對穩定、且不受景氣影響的。就如在景氣大好時,大眾都想做生意賺大錢;景氣趨緩時,軍公教、醫師等穩定的職業成為首幾選。

台灣的醫學系需七年才能畢業,到可以獨立執業的成熟醫師最快可能依科別不同再加三至七年不等。(有時會和朋友開玩笑:七年?一個嬰兒都長大要進小學了。)所以,在您進入醫學系到能真正一個能獨立的醫師,至少要十年的時間,這中間社會和自己的變化都是很大的。加上醫師較為與外界隔絕的生活環境,到您發現不適合自己想轉業時,可能都年事已高且其它學科都已遺忘的差不多了。就如要加盟便利商店也要先交幾百萬的保證金或加盟金,卻不保證開店成功一樣,每一個職業都有它們特有的性質與風險,最重要的,是要確立是不是適合自己,符合自己對人生的規畫與想像。

因此務必確定您對「人」有最基本的興趣。無論環境如何改變,您至少對自己每天在做的事不會感到厭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