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在身體病痛之時,都會想選擇一個心中的好醫師,為自己看病。而大多數人也往往是憑著自己的直覺來評斷這個醫師好不好。即使是和親朋好友打聽,也常常不知如何該問那些問題。因而,這篇文章整理了三個簡單的指標,給大家做為選擇醫師的參考。
三、態度
診治疾病除了醫師本身的技術之外,醫病之間的互動有時也會影響到治療是否成功。如果醫師無法取得民眾的信任,很可能無法得到診斷的必要資訊而誤診。民眾也可能因為半信半疑而沒有依照處方服藥或是保養,而使得治療打折扣。然而,要評斷態度是比較困難的事,常常是不同個性的病人會喜歡特定風格的醫師,而有時醫師的行為也受著醫院的管理方式所影響。因此,這裡提供三個較客觀的面向給大家參考。
看診與查房:
門診看診時,醫師是否盡量準時?住院時,醫師是否每天都有查房?若沒有,是否與病人告知或解釋。準時,某個程度上,就代表著醫師對病人的重視程度。
問診與聆聽:
醫師問診是否仔細?是否願意聆聽病人的反應?如果因忙碌而匆匆結束對話,是否之後有妥託其它醫師、護士、社服人員等等處理,或是之後主動詢問匆匆結束的對話或問題。聆聽不只是醫病關係的問題;適當的聆聽也有助於醫師診斷與照顧病人。
注意病人隱私:
看病是少數讓民眾需要將自己的祕密及身體赤裸在另一個陌生人面前的情景。因此,自古以來保密一直是傳統醫療倫理的守則之一。而現今社會中,民眾的隱私權更是被重視。在未經病人允許的狀況下,不應該讓其它不相關的人聽到自己的病情,看到自己的身體。即使是為了醫學教育,也需要告知病人,並同意後才能行使。觀察醫師是否注意到病人的隱私,可以稍微了解到醫師是否有站在病人的角度來思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