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醫療生技產業的食物鏈,誰才是主角?

近年來的金融風暴,使得各個政府們無不想辦法要救經濟。發展下一個有潛力的明星產業,自然也成為重要目標。先進國家的人口老化、醫藥產品的高毛利、幾個大藥廠的逆勢成長,使得醫療生技產業,成為了各方注目的下一個發展機會。然而,在這個產業中,誰才是主角?

藥廠與醫療器材公司研發製造各種藥物與器材,而醫院向這些廠商購買產品來診治病人。藥廠與其它相關公司的股東與員工從中獲得大筆利益,然而,成本卻由下游的醫院與病人接收。目前各國政府有兩個互相矛盾的事正在發生:一面為了發展經濟而發展醫療生技,一面卻為了醫療費用節節上升,而實施各項醫療保險政策。然而,這些醫療保險政策,往往一方面是限制醫療服務者,如醫院、醫師等的專業發揮;一方面則利用增加自付額等經濟方式,減少民眾對醫療的需求。美其名是為了減少浪費,實務上,卻常造成民眾病情被擔誤與醫病關係緊張。更不用說,醫院經營者的實質現金收支,因受到管控而無法經營或周轉而倒閉。

許多醫療經濟研究顯示原因,諸如:人口老化、醫療浪費,的確會造成醫療費用上升,然而,因所謂「科技進步」而造成醫療費用節節上升,卻是勝過其它原因的單一重大因素。深入去想,科技進步的費用,在政府限制醫療服務者收費的前提下,不就是剩下醫療生技產業賣所謂「先進產品」的收入嗎?

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有許多其它面向需要考量。如同過去發展重工業,所面臨的環保問題;倘若未來要發展醫療生技產業,那醫療服務的公平性與合理性,就會是下一個問題。別忘了號稱醫療科技最先進的美國,每年醫療費用占GDP14%,卻有1/4的人口看不起病。

延伸文章:

沒有留言: